美光涨价大超预期,存储模组受益梳理
前言:继闪迪宣布将NAND产品价格上调10%之后,美光近日向渠道通知,存储产品即将上涨20%-30%,所有产品暂停报价。
前言:继闪迪宣布将NAND产品价格上调10%之后,美光近日向渠道通知,存储产品即将上涨20%-30%,所有产品暂停报价。
周五A股冲高回落,截至收盘,沪指跌0.12%,深成指跌0.43%,创业板指跌1.09%。沪深两市成交额2.52万亿元,较上一个交易日放量832亿元。盘面上,市场热点较为杂乱,个股跌多涨少。从板块来看,有色金属板块表现活跃,存储芯片板块逆势上涨,创新药概念股局部
美光科技(MU)近日股价表现格外引人注目。9月12日这一天,公司股价上涨4.42%,实现了连续八天的飘红,累计涨幅达到32.71%,盘中最高价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。这样的表现让投资者们对美光的未来充满期待。
前言:继闪迪宣布将NAND产品价格上调10%之后,美光近日向渠道通知,存储产品即将上涨20%-30%,所有产品暂停报价。
题材方面,存储板块全天大涨,香农芯创(20CM炸)2连板,德明利、精智达(20CM)、兆易创新(炸)涨停,北京君正、江波龙、东芯股份、普冉股份涨超10%;
本月初闪迪(Sandisk)发出涨价通知,针对全部渠道通路和消费类产品的价格将调高10%,同时将继续定期审查价格,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内还可能进行更多的调整。随着全球数据中心部署的加速,需求从AI训练转向AI推理,从而导致存储芯片供应瓶颈从DRAM迁移到NAND闪
通知渠道产品将涨 20%-30%,即日起所有 DDR4、DDR5 等存储产品停报,协议客户价取消,停报预计一周,汽车电子涨幅或达 70%,背后是客户 FCST 需求供应短缺。
2016年起,公司相继实现SD闪存、USB闪存控制主控芯片的量产,并于2019年扩展至SSD产品线,建立芯片测试中心,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。
花旗预计,美光科技(MU.US)在本月晚些时候公布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时将给出超预期的业绩指引。花旗重申对美光科技的“买入”评级,并将目标价从140美元上调至175美元。
周四,美光科技(MU.US)盘初涨超10%,触及逾14个月高位,报153.48美元。消息面上,甲骨文9月10日公布财报显示云业务增长及与OpenAI签署价值3000亿美元算力合同,带动AI概念股集体上涨,美光作为相关半导体股受益。美光科技主营内存和存储产品包括
在所有芯片品类中,存储芯片可以说是用量最大的类型,基本上能够占到全球芯片市场的三分之一。因为存储芯片的应用范围最广,几乎涵盖各个领域的所有电子设备。
而芯片制造是需要设备的,一旦没了设备,就算技术再先进也造不出足够多的产品,所以长存的先进产能扩张受阻,长存232层芯片在市场上的量一直上不去,全球NAND闪存行业格局,没能因为这个技术领先,而被改变,真是让人气愤。
大家如果有关注存储芯片,一定会清楚,在2022年底的时候,中国存储厂商长江存储就推出了全球首款232层的 3D NAND闪存芯片,比三星、SK海力士、美光们还要早。
市场预期,三星和SK海力士中国工厂未来营运恐将添增变量,将带动NAND Flash等存储产品价格攀升,美光将是最大受惠者。
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汹涌浪潮中,芯片产业无疑是那座最耀眼却又竞争最为激烈的“高地”。美国为维护自身科技霸权,将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手段,而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则成为其关键“武器”。美国联合日本、荷兰,严禁先进设备售往中国,妄图以此卡住中国芯片产业的“脖子”。
在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与数据驱动时代,数据中心对存储设备的要求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性能指标,更强调低延迟、能效、服务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维度。在这一背景下,7600 NVMe™ SSD 以其独特的优势与创新设计,为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。
近日,存储行业的关注焦点落在美光科技的一项重大业务调整上。面对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,美光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停止未来移动 NAND 产品的开发,并终止 UFS5(第五代通用闪存存储)的研发。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其在移动 NAND 领域的战略收缩,也体现了企业在应对市
试想一下大模型运转的场景:成百上千亿的参数需要实时调用,高并发推理场景下数据如潮水般涌向存储系统。HBM(高带宽内存)装不下持续增长的“货物”、HDD(机械硬盘)跟不上快速调取的节奏需求,性能与容量的双重局限,让大模型的潜力难以充分释放。
在中国高等学府的星空中,清华大学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开放的创新精神,始终活跃在全球科技交流的前沿。作为在华发展的重要战略伙伴,国际领先的存储科技企业美光,多年前便与这所学府奠定了合作的坚实基础。从战略项目的签署到激励计划的设立,双方在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上并肩前
美光7600 PCIe 5.0 SSD凭借卓越性能、极低延迟与稳定可靠的服务品质,为AI推理、模型训练以及多样化的混合工作负载提供了坚实支撑。在AI数据中心不断面临更复杂与高强度的数据处理需求的背景下,该产品在性能、能效与延迟控制之间实现了精准的平衡,能够满足